2024-06-02 04:42:43
2019年,一艘名為“天鯤號”的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在中國投產(chǎn)。
投產(chǎn)以來,“天鯤號”的年輕團隊就輾轉(zhuǎn)數(shù)十萬里,與世界頂級疏浚旗艦船只同臺競技。
這支由四五十人組成的船員隊伍,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。
他們劈波斬浪,追夢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。
五四青年節(jié),我們跟隨總臺記者的腳步,去認識這群在國外遠海上敢試敢破、奮勇拼搏的中國青年。
總臺記者魏然:搭乘著小艇,我們正向大海深處挺進。
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,我們終于是得以接近“天鯤號”。
在我們的身后。
這個龐然大物的絞刀正在海底進行作業(yè),阿聯(lián)酋素以人造島嶼的奇觀享譽全球。
如今,這一項造島事業(yè)又多了中國船舶這一全新的身影。
離岸5公里的海面正中,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——“天鯤號”巍然屹立。
船尾的絞刀直達海底,船頭的管線伸向遠方。
2023年初,“天鯤號”首次來到中東地區(qū),在同一片水域,與荷蘭、比利時等國的疏浚船只同臺競技。
“天鯤號”團隊負責人、駐船代表霍宗杰:相當于把我們海底下挖下來的疏浚土,通過管線,吹填造成一個特定形狀的島嶼,也是為阿布扎比這個城市增添一個旅游的新地標。
因為在這個地方是一個國際疏浚的熱點地區(qū),也就是相當于我們從國內(nèi),亞運會這么一個賽場,我們跑到了奧運會,國際的賽場上,在這個地方我們都鉚足了全勁。
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,“天鯤號”團隊,由一群年輕人組成,平均年齡不到33歲。
在船員楊春彪的帶領(lǐng)下,我們來到臨水平臺。
為追趕工期,“天鯤號”24小時晝夜不停運轉(zhuǎn),讓絞刀以最快速度搗碎海底的礪石和珊瑚。
而水手們則必須每6小時,就給這個長滿鐵齒的“堅甲巨獸”換一次絞刀齒。
“天鯤號”水手長楊春彪:這個地方已經(jīng)給磨平了,我們就需要把它更換掉,需要兩個人的配合,包括手速,快速地將它換完。
這邊的天氣比較炎熱,七、八月份平均在40度,你換下這一堆齒,整個人的衣服全部要浸透,跟蒸桑拿差不多。
船尾忙得熱火朝天,來到船頭的駕駛室,卻異常平靜。
這里是“天鯤號”的大腦中樞,駕駛臺的電腦屏幕上,實時顯示著“天鯤號”的行進路徑、絞刀工作動態(tài)等信息。
這一自動控制系統(tǒng)是我國自主研發(fā),在國際也屬先進水平。
有了它,駕駛員可以解放雙手,輕裝上陣。
“天鯤號”電機員王聘:我們把參數(shù)設(shè)定好之后,一鍵啟動,真正實現(xiàn)了全自動地挖泥。
以往像我們這些系統(tǒng)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,可能會需要國外的工程師到船上來解決,但是現(xiàn)在,完全我們自己就可以做一些調(diào)整,最核心的東西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,不再被別人卡脖子。
異國他鄉(xiāng),船員們不僅要克服語言關(guān)的障礙,還需要快速熟悉海外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規(guī)范,與外方人員密切合作。
阿布扎比項目部安全工程師阿米爾·馬哈茂德:
實際上,我非常喜歡與中國同事們一起工作,他們十分友好,人品很好,善于幫助他人,他們時刻都在幫助我,即使我們之間可能存在語言溝通障礙,但他們?nèi)匀粯芬鈳椭遥袝r候我們甚至用手語進行溝通。
這個團隊中有許多年輕人,他們對各種事物都持開放態(tài)度,愿意學習,學習新語言、新規(guī)范、新操作,他們非常努力地適應(yīng)這里的全新情況。
2019年投產(chǎn)后,“天鯤號”就開始參與“一帶一路”重要項目的施工。
在感受阿聯(lián)酋的極熱之前,船員們曾駐守在遠東地區(qū)的無人區(qū),體驗零下30多度的極寒。
在戶外作業(yè)時,他們不得不忍受抽打在臉上的寒風和冰雹。
水管凍住,只能融化雪水來喝。
除了海鷗和棕熊,每天他們所面對的就是寂寞而又狂暴的大海。
“天鯤號”團隊負責人、駐船代表霍宗杰:
雪片就像小刀一樣刺在臉上,必須戴上專業(yè)護目鏡,還得戴上面罩,全副武裝,手一旦把手套摘下來就會凍僵,而且在那樣的臨水作業(yè)中,身上想要保持干燥是完全不可能的,外面被海水打濕,里面被汗水濕透。
對于“天鯤號”的團隊來說,一年有9個月的時間都在海上。
從2018年至今,船員們幾乎沒有在家過一個春節(jié)。
“天鯤號”大管輪王海明:
我非常懷念家里,媽媽親手包的餃子。
遠離國家,在這么長時間的施工中,有時會懷念家的味道。
“天鯤號”助理輪機員付琦:
雖然很累,但青春就是這么短暫,我只是想要取得自己的成就。
行走在天涯,“家國”兩字常掛在心頭。
“天鯤號”的船員們一次次踏上星辰大海,在“一帶一路”重點工程中創(chuàng)造著享譽世界的“中國速度”。
鯤鵬擊浪,青春無悔。
(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)。